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2021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嬰兒觀察與精神分析取向兒童心理治療

 




嬰兒觀察於1948年在倫敦 The Tavistock Centre 被列為兒童心理治療訓練的先修課,隨即也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列為精神分析師的訓練基礎。何以嬰兒觀察成為英國精神分析學派臨床訓練的核心“At the heart of the training”(Janine Sternberg 2005)?我們在嬰兒觀察中究竟能學習到什麼?

在人生最初的兩年,客體關係的藍圖便被畫下,透過嬰兒觀察,我們得以貼近見證這個過程。嬰兒觀察的情境有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場景,鍛鍊著觀察者理解嬰兒的能力,也培養對自己情緒的察覺力。

此學術研討會,講者們將藉由不同的主題,帶著大家探索在嬰兒觀察中看到的現象與精神分析理論的連結,以及他們在嬰兒觀察經驗當中的思考與領悟。


【課程內容】

主題:嬰兒觀察與精神分析取向兒童心理治療
時間:2021年12月19日(星期日),上午09:00~下午4:00
地點: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活動中心405演講廳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2段134號)
對象:兒童青少年及家庭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相關科系之學生等。
限額: 85人

8.30 - 9.00  簽到
9.00 - 9.10  開場 

9.15 - 10.30    伴侶中的父親:從精神分析式觀察看嬰兒發展
                        講者:陳煥昭 醫師

自從1948年Bick提出嬰兒觀察訓練之後,英國精神分析訓練就與嬰兒觀察有著緊密的關係,也是英國塔維斯托克(Tavistock)中心的兒童心理治療訓練的先修課程。在兩年的嬰兒觀察訓練中,不僅是觀察嬰兒的情緒發展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也在訓練觀察員的觀察能力,包括迴盪在嬰兒、照顧者、以及觀察員之間的潛意識溝通。

在女性居多的兒童心理健康專業中,身為一位男性兒童心理治療師,我一直很好奇父親對於兒童發展的影響,也想要藉此理解性別角色對於兒童發展的影響。在這節中,我將分享在兩年嬰兒觀察中,我觀察一個嬰兒如何因應在成長過程的家庭變遷,包括父親在、或不在母親身邊,以及隨著嬰兒成長的正常家庭陰晴圓缺,這些經驗如何影響嬰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而這樣的觀察經驗,又如何擴展我對於嬰兒發展以及精神分析理論的覺察,以及對精神分析中父職功能(paternal function)的理解。

講者簡介: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目前於臺北市昱捷診所執業

10.30 - 10.45  休息

10.45 - 12.00    祖先蔭蔽下的自我發展:育嬰室裡的客體關係 The shadow of the ancestor falls upon the individual: the ego development within the shadow of the object 
                        講者:樊雪梅  博士

“The shadow of the object falls upon the ego” ~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1917. 佛洛依德於『哀悼與憂鬱』一文中談及憂鬱患者的心理機制時提到,患者因無法放下失落/失喪,將失去的客體,以口慾認同的方式吞噬進來,將所失去的客體原封不動地收納於心智世界裡,保留了客體,但也造成個人無法透過哀悼,將客體同化(assimilate) 成個人的一部份,以新的形式繼續存活。華人育兒的目的,即以鼓勵小孩不放棄或放下對客體的口慾認同為目標。小孩的目光不被鼓勵轉向外在世界,對外的探索是有限的。於是孩子被綁在對父/母的認同中,這是「孝順」的心智內涵。這同時也導致心智的憂鬱。

講者簡介: 
兒童精神分析師(IPA)
成人精神分析師(BPaS, IPA) 
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兒童心理治療博士(UEL & Tavistock and Portman Foundation Trust) 

12.00 - 1.30  午休

1.30 - 2.45   育嬰室與診療室的抱持與涵容:從嬰兒觀察談起
                    講者:林玉華 博士

嬰兒餓了、被換尿布時的尖叫、惶恐、驚慌的哀號,像是散落一地的自我崩解。透過分裂與投射,嬰兒試圖處理內在無法消化的情緒。這種嬰兒式的情緒經驗在遊戲室或治療室並不陌生。如同照顧者在育嬰室內攝了嬰兒內在的崩解,覺得無力招架,治療師在遊戲室或診療室也常常經驗到轟炸式的情緒投射。

一位直覺敏銳、有洞察力的照顧者不僅僅滿足嬰兒身體的需求、撫育等滋養的成分,同時提供心智的原型。Winnicott 以原初母性專注描述照顧者作為嬰兒的抱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全然適應嬰兒,讓嬰兒得以展開內在的統整歷程。Bion以「能涵容-所涵容(container-contained)」描述治療師的阿爾法功能(alpha function)貼近個案支離破碎的心理經驗,在意識或潛意識中思考並消化這些投射到其心智的情緒,並反饋給個案。透過內攝,個案得以逐漸發展出承擔挫折與痛苦的能力並逐漸衍生出一種內在的容包力。本講座將以實例,描繪育嬰室和診療室從照顧者(治療師)替嬰兒(個案)思考(think for)到照顧者(治療師)和嬰兒(個案)一起思考(think with)的旅程。

講者簡介: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兒童暨成人精神分析師
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Tavistock 認證)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2.45 - 3.00  休息

3.00 - 3.50  綜合討論
                    討論帶領者:許宗蔚 醫師、魏秀年 心理師、翁欣凱 心理師

3.50 - 4.00  閉幕

【課程訊息】
主辦: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
時間:2021年12月19日(星期日),上午09:00~下午4:00
對象:兒童青少年及家庭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相關科系之學生等。
限額: 85人

★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含兒青醫師)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費用及相關注意事項】
報名費用 2500元。
學生及會員優惠 2000元。(學生報名後需要mail學生證或在學證明給主辦單位)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kw8aBGMSF796gmgx7

★★請於匯款後再填寫此表單,並請務必確認資料無誤★★

★繳費方式
銀行: 013國泰世華銀行/城東分行
帳號:222-03-500873-2
戶名: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林玉華

★課程事宜取消與退費相關:
1. 繳費並填寫表單後才算報名完成,未繳費者,報名資格將被取消。(若報名人數額滿將全額退費)。
2. 報名繳費後要取消者需扣除行政處理費用為報名費之5%。若退款帳戶非國泰世華銀行,則需自行負擔30元匯款手續費。
3. 「開課前七天內」,取消報名者,恕無法退費。
4. 本課程『無錄影補課』。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及個資保護,學員請勿錄音錄影,以免觸法。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2021秋季線上講座 --- 什麼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兒童心理治療?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 主辦課程

2021秋季線上講座 --- 什麼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兒童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取向兒童心理治療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擁有深刻內涵與豐富面向。從今年秋天開始,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期望規劃一系列講座,從不同講師的實務經驗出發,描繪精神分析取向獨特的思路與工作模式。本季將包含三堂線上課程。





【課程資訊】
主辦: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
時間:
        講座一 2021年09月25日(星期六),上午10:00~12:00
        講座二 2021年10月23日(星期六),上午10:00~12:00
        講座三 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上午10:00~12:00

課程方式:採Zoom線上視訊方式進行,待報名完成後再行mail通知會議連結。

對象:兒童青少年及家庭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相關科系之學生等。
限額:120人(每堂課程)

★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含兒青醫師)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9/25 講座一】嬰兒觀察與心理治療師態度的養成-精神分析取向
講師:林玉華
時間: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10:00-12:00 am 

*內容簡介*
沒有語言的媒介,嬰兒如何跟父母溝通其需求?有語言的成人又如何跟治療師溝通其潛藏的慾望與衝突?父母親如何讀懂嬰兒非語言的需求?心理治療師又如何翻越個案的語言、讀懂個案的內在世界?兩者可有異曲同工之處?

Freud (1912)論及精神分析技巧之原則時,提出了保持均等懸浮注意力的建言。Bion (1967)以「負向能力」描述分析師維持在一種沒有慾望、沒有記憶、將理解與目標拋諸腦後,跟「不解(puzzling)」共處的心智態度。Britton (1989)也論及分析師在診療室作為一位參與者同時是觀察者所需要的伊底帕斯三角空間。這種第三位置的思考空間,作為心理治療最重要的設置之一,要如何養成?

「嬰兒觀察」作為精神分析導向兒童心理治療的基礎訓練之一,由Esther Bick 於1948年引進,至今仍是英國倫敦 Tavistock中心的重要訓練課程之一。本講座將透過幾個嬰兒觀察的片段,描繪嬰兒觀察如何協助這第三位置的養成,幫助育嬰室的父母親以及診療室的治療師掀開語言和非語言的層層面紗?

*講師介紹*
林玉華--1992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於輔仁大學任教。1997年負笈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中心繼續博士後進修,2004年獲得塔維斯托克認證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曾任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台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暨學術教育委員、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以及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監事和常務理事。譯著包括《兒童精神分析》、《伊底帕斯情結新解》、《當代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合譯)《僵局與詮釋》(合譯)以及《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 1941-1945》(合譯),並負責主編精神分析系列叢書共12本。

*專業證照: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2015)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兒童精神分析師(2020)
Tavistock認證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

*現任: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傳心心理治療所所長

【10/23 講座二】嬰幼兒親子心理治療-精神分析取向
講師:陳煥昭
時間:2021年10月23日10:00-12:00 am 

*內容簡介*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佛洛伊德認為很多成人心理疾患都根源於早年經驗,克萊恩更將精神分析治療帶到年紀更小的的嬰幼兒。在英國倫敦的塔維斯托克中心的青少年心理治療中,治療師也常常在經驗中思考:這些青少年的議題,如果在嬰幼兒時期就得到協助,會不會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英國倫敦的塔維斯托克中心,從1970年晚期開始發展嬰幼兒的親子心理治療,想要了解嬰幼兒時期會有怎樣的情緒心理困擾、會怎麼影響親子關係與家長,進而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利用5次左右的療程,提供親子一同進行的心理治療。

在這一節課程中,曾在倫敦塔維斯托克進修嬰幼兒心智健康碩士的陳煥昭心理治療師,將用一個親子心理治療的案例,介紹與嬰幼兒及家長一起進行的親子心理治療,是如何幫忙孩子與家長一起思考,小小孩呈現的情緒行為議題,可能在表達什麼。

*講師介紹*
陳煥昭--取得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後,在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Tavistock)中心,繼續進修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持續參與嬰幼兒親子心理治療團隊,專研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與親子教養,以及嬰幼兒親子一同進行的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2014年獲得塔維斯托克與東倫敦大學合作的嬰幼兒心智健康碩士學位,2018年取得英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認證,目前於臺北市昱捷診所執業,並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持續提供嬰幼兒親子諮詢特別門診的服務。

*專業證照:
英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英國倫敦Tavistock臨床中心 嬰幼兒心智健康 績優碩士
英國倫敦Tavistock臨床中心 兒童心理治療 博士班就讀中

*現任:
臺北市昱捷診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兼任醫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


【11/13 講座三】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模式介紹-以塔維斯托克中心的一個社區心理健康中心為例
講師:翁欣凱
時間:2021年11月13日10:00-12:00 am 

*內容簡介*
位於倫敦的塔維斯托克中心(The Tavistock Centre, 以下簡稱塔維)在英國的公醫系統下,負責的諸多臨床業務之一是與其所在地的肯頓(Camden)行政區的兒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的專業服務。在這個人口約27萬人的行政區中,有4萬多的兒童青少年(18歲以下),當這些兒童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或是其他心理健康的議題時,他們可能會被家庭醫師、學校老師、父母,或是其他專業人員轉介到塔維的社區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進行評估或是進一步的心理健康工作。

塔維的社區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是多元取向的團隊,團隊的專業人員有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臨床護士、臨床心理師、教育心理師、家族治療師、父母心理健康工作者、精神科醫師、與社工師等等。其中投入最多臨床工作時數的是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工作的內容包含初談、各種評估工作、短期與長期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父母諮詢、專業人員諮詢等。

此講座將由在塔維完成兒童心理治療師訓練的翁欣凱來向大家介紹在塔維的社區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下,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工作模式,從轉介、評估、正式展開心理治療,到最後結案的過程,並分享臨床工作的經驗,以及在此工作模式下遭遇到的議題以及一些反思。

*講師介紹*
翁欣凱--在2012年在臺灣取得高考臨床心理師執照後,於2014年起於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中心受訓,受訓期間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及小學入校心理治療團隊進行心理治療工作。於2020年7月完成塔維斯托克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臨床訓練,並取得英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執照,目前正在撰寫博士論文。

*專業證照:
Tavistock認證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

*學歷:
英國倫敦塔維斯塔克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博士(就讀中)
英國倫敦塔維斯塔克中心嬰兒觀察研究碩士畢業
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橙雨有限公司心理顧問


【費用及相關注意事項】
*課堂費用 
單堂$1500元 ; 報名3堂優惠$4000元 。(分開報名者無優惠喔)
學生及會員優惠 。單堂$1200元 ;報名3堂$3600元 。
(學生報名後需要mail學生證或在學證明給主辦單位喔~謝謝)

★★請於匯款後再填寫此表單,並請務必確認資料無誤★★

★繳費方式
銀行: 013國泰世華銀行/城東分行
帳號:222-03-500873-2
戶名: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林玉華

★課程事宜取消與退費相關:
1. 繳費並填寫表單後才算報名完成,未繳費者,報名資格將被取消。(若報名人數額滿將全額退費)。
2. 報名繳費後要取消者需扣除行政處理費用為報名費之5%。若退款帳戶非國泰世華銀行,則需自行負擔30元匯款手續費。
3. 報名3堂課者,若要取消「單堂」課程,則3堂優惠$4000取消,改單堂$1500費用計算。
4. 每堂課程「開課前七天內」,取消報名者,恕無法退費。
5. 本課程『無錄影補課』。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及個資保護,學員請勿錄音錄影,以免觸法。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專業進修課程(學會推薦)

 學會推薦的專業訓練課程

【請注意】以下非本學會主辦之活動,請逕洽開課單位,收費、學分及其他事宜均由開課單位處理。

---

目前暫無。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存檔:已結束的學會推薦訓練課程

課程名稱:疫情下的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主講者:許宗蔚 時間:2021.7.17, 7/22,星期六下午14:00-17:00 地點:WebEx線上同步討論​

報名方式:請洽吾境思塾 https://www.ianalysis.com.tw/course/view/id/112

---

課程名稱:嬰幼兒親子治療之《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深度導讀,第二版:Part2:了解嬰幼兒親子心理治療 主講者:陳煥昭 時間:2021.9.16 - 2021.10.7,星期四晚上7:30-9:30 地點:線上Zoom進行

報名方式:請洽心靈工坊 http://www.psygarden.com.tw/news.php?activityid=MjAyMTA4MTMyMTUzMjk%3D&func=activity

---

課程名稱:嬰幼兒親子治療之《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深度導讀,第二版:Part1:了解嬰幼兒親子心理治療 主講者:陳煥昭 時間:2021.6.17 - 2021.7.22,星期四晚上7:00-9:00 地點:Zoom上課

報名方式:請洽心靈工坊 http://www.psygarden.com.tw/news.php?func=activity&activityid=MjAyMTAzMjMxODA5MTQ=

---

課程名稱:精神分析系列取向兒童心理治療師的訓練之路 主講者:甄家明、陳煥昭 時間:2021.4.15- 2021.5.6,星期四晚上7:00-9:00 地點:明怡大樓2樓(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2號) 過去報名網址: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 https://www.tip.org.tw/course/cid/260

---

課程名稱: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治療
主講者:林玉華、樊雪梅
時間:2020.11.28- 2021.5.8 共二十堂
地點:台北市光復北路112號12樓
說明:已經報名額滿,不另外招生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聯絡方式

會務相關詢問,請以電子郵件洽秘書處: tacap.adm@gmail.com

注意:本學會沒有轉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之服務,請洽各地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及提供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之單位。

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存檔:兒童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2020

【歷史課程分享 】

請注意,本課程已經報名截止,經講師同意,於學會網站公告,提供進修參考。



兒童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2020 

講師:

林玉華 博士

 樊雪梅 博士

兒童精神分析師 (IPA)

成人精神分析師 (IPA)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Tavistock 訓練並認證)

 

 兒童精神分析師 (IPA)

成人精神分析師 (BPaS & IPA)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Tavistock 訓練並認證)

 

主教材: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新譯本〕(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台北:心靈工坊

作者:Anthony Bateman & 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副教材:請參看課程細目

 

精神分析/兒童心理治療理論

日期:五個週六早上(2020 11/28;  12/26;  1/23   20212/20;  2/27

時間:9.00 – 10.15;  10.30 – 11.45

 

 精神分析/兒童心理治療實務

日期:五個週六早上(20213/13;  3/27;  4/10;  4/24;  5/8

時間: 9.00 – 10.15;  10.30 – 11.45

 

階段一:精神分析/兒童心理治療理論

 日期:11/28; 12/26;  1/26;  2/20;  2/27

時間: 9.00 – 10.15; 10.30 – 11.45

 

 

時間

課程內容

11/28

第一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什麼是精神分析?what is psychoanalysis?

本堂課簡介精神分析之發展,聚焦於精神分析之核心概念:

·         Psychoanalysis as a theory of mind, as a clinical practice and as a form of research

·         What are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and how can they be ‘learnt’?

·         Brief history of psychoanalysis

 

必讀文本: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一章歷史與爭議

·         Perelberg, R. J. (2005). Introduction. In R. J. Pereleberg (Ed.), Freud: A modern reader (pp. 1-27). London: Whurr.

 

11/28

第二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症狀之意義:neurotic suffering

精神分析之源起

·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symptoms in psychoanalysis

·         The psychoanalytic understanding of neurotic suffering

 

必讀文本: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二章

·         Breuer, J. & Freud, S. (1893). On the psychical mechanism of hysterical phenomena: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 In J. Strachey (Ed. & Tran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2, pp. 3-17).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5).

 

12/26

第三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我們不知道的心智世界:潛意識及潛抑

·      Freud's description of the system unconscious and dynamic unconscious (topographical model and structural model)

·      The link between repression and the unconscious

·      The unconscious in everyday life and the ubiquity of unconscious conflict

 

必讀文本: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六章

·         Freud. S. (1912). A note on the unconscious in psychoanalysis.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2, pp.255-266).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8).

 

  

 

上課內容

12/26

第四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夢的解析

夢作為通往潛意識的皇家大道

·         Freud’s understanding and method of interpreting dreams

·         Dream analysis in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         Children's dreams

          

必讀文本: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第六章

·         Freud, S. (1901). On dreams [Part I, II, III & IV].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5, pp. 629-653).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3).

 

1/23

第五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精神分析動機論:本能及其變遷

·         Freud's ideas about the instincts and drives, the pleasure principle and the reality principle, the repetition compulsion, the sexual instincts and the death drive

·         Later psychoanalytic ideas such as ‘safety’ (Sandler or Bowlby).

 

必讀文本:

·         Freud, S. (1915). Instincts and their vicissitudes.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4, pp. 117-140).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7).

·         Sandler, J. (1985). Towards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motivation. Bulletin of the Anna Freud Centre, 8, 223-244.

 

1/23

第六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內在世界的起源(一):人如何建構對自己及對世界的觀感

·         Freud’s ideas about how the internal world is built

·         Klein’s ideas about two mental positions

·         The instincts/drives, the defences and the ego

必讀文本: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三章

·         Klein, M. (1935).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 depressive states.  In 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 and Other Works 1921-1945: The Writings of Melanie Klein, Vol. 1.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5). (中譯本:心靈工坊出版)

·         Klein, M. (1946).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 In The Writings of Melanie Klein, Vol 3: Envy and Gratitude and Other works 1946- 1963.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5). (中譯本:心靈工坊出版)

 

2/27

第七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內在世界的起源(二):人如何建構對自己及對世界的觀感

·         Freud’s ideas about how the internal world is built

·         Klein’s ideas about two mental position

·         The instincts/drives, the defences and the ego

必讀文本: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三章

·         Klein, M. (1935).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 depressive states.  In 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 and Other Works 1921-1945: The Writings of Melanie Klein, Vol. 1.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5). (中譯本:心靈工坊出版)

·         Klein, M. (1946).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 In The Writings of Melanie Klein, Vol 3: Envy and Gratitude and Other works 1946- 1963.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5). (中譯本:心靈工坊出版)

 

2/27

第八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精神分析取向兒童發展:嬰兒與母親

·         有嬰兒,必然有母親

 

必讀文本

·         Winnicott, D.W. (1960). 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 Int. J. Psycho-Anal., 41:585-595. Also In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London: Hogarth press (1965).

·         Winnicott, D.W.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Int. J. Psycho-Anal., 39:416-420. also In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London: Hogarth press (1965).

3/13

第九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精神分析取向兒童發展:何謂正常的情緒發展?

 

必讀文本:

·         Winnicott, D. (1960). 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 In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London: Hogarth press (1965)

·         Horne, A. (1999). Norm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Handbook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therapy: psychoanalytic approaches. London: Routledge.

 

3/13

第十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精神分析取向兒童發展:原初客體(環境)對嬰兒心智發展的影響

·         What would happen when the environment fails to meet the child? 

·         What is necessary in the caring environment for an infant to grow and develop?

必讀文本:

·         Bick, E. (1968). "The experience of the skin in early object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9, 484-486

·         O’shaughnessy, E. (1964). The absent Object. in Key papers from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1(2), 34 — 43.

選讀:Waddell, W. (1998/2002). Inside Lives. Chap. 3: Infancy: containing and reverie & Chap. 4: Infancy: defences against pain. (內在生命:心靈工坊)

 

  

階段二:精神分析/兒童心理治療實務

日期:3/13; 3/27; 4/10; 4/24; 5/8

週六早上9.00 – 10.15; 10.30 -  11.45  

 

時間

上課內容

3/27

第一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什麼樣的治療叫做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取向?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in psychoanalysis

·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re features of psychoanalytic therapies

 

必讀文本:

·         Milton, J., Polmear, C. & Fabricius, J. (2011). The profession: Organisation, communication and regulation. In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2nd ed., pp. 177-190). London: SAGE.

·         Sandler, J., Dare, C. & Holder, A. (1973) The analytic situation. In the patient and the analyst. London: Karnac

 

3/27

第二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精神分析的空間:治療設置

·         The external setting and analyst’s internal setting

·         The tension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nsulting room; constancy of the frame and fluidity of thinking; past and present; manifest and latent; and fantasy and reality

·         Does the couch or the frequency of sessions matter?

·         The role of free association, dreams and play in therapy

·         What is meant by 'holding' and 'containment'?

 

必讀文本:

·         Freud, S. (1912). Recommendations to physicians practising psychoanalysis.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2, pp.111-120).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8).

 

4/10

第三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案主對分析師的關係:移情

·         What is meant by the concept of 'transference'?

·         Does the transference only take place in an analytic setting?

·         How does the transference emerge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with children and adults?

 

必讀文本:

·         Greenson, R. R. (1974). Transference. In The technique and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pp. 151-190). London: Hogarth Press.

·         Joseph, B. (1985). Transference: The total sit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66,  447-454.

 

 

 

上課內容

4/10

第四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分析師對案主的經驗:反移情

·         How do we define the 'counter-transference'?

·         How can we know if the analyst's emotional reaction 'belongs' to the patient?

·         The use of the counter-transference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必讀文本:

·         Heimann, P. (1950). On counter-trans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1, 81-84.

·         Rosenfeld H. (1987). Some therapeutic and anti-therapeutic factors i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analyst. in Impasse and Interpretation 31-44. London: Routledge.[僵局與詮釋第二章-五南出版]

選讀Joseph B. (1988)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Some clinical Aspects. in Melanie

Klein Today. 138-150. London: Routledge. 

 

4/24

第五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改變的歷程:什麼是精神分析詮釋,為什麼詮釋很重要?詮釋及詮釋之外

·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pretation (e.g. transference interpretation, defence interpret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The links between interpretation, insight and working through

·         Is 'insight' the primary aim of psychoanalysis?

 

必讀文本:

·         Stewart, H.( 1990).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agents for psychic chan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o-Analysis, 17, 61-69.

·         Joyce,  A. & Stoker, J. (2000). Insight and the nature of therapeutic action in the psychoanalysis of 4- and 5-year-ol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81, 1139-54.

 

4/24

第六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兒童分析

·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Child Analysis

·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the K lin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in Bion’s theory of thinking

 

必讀文本:

·         Bick, E. (1962). Symposium on Child Analysis. Int. J. Psycho-Anal., 43:328-332. Also In Melanie Klein Today. 168-176. London: Routledge

·         O'Shaughnessy, E. (1981). A Commemorative Essay on W.R. Bion's Theory of Thinking. J. Child Psychother., 7(2):181-192. Also In Melanie Klein Today. 177-190.  [W. R. Bion's theory of thinking and new techniques in child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5/8

第七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兒童心理治療: 設置

·         成人分析使用躺椅,兒童分析或心理治療使用什麼來促發自由聯想?

·         成人的設置與兒童分析治療的設置有何不同?

 

必讀文本

·         Joseph, B. (1998). Thinking about a playroom.  I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24 (3): 359-366

·         Lanyado, M. & Horne, A (1999). The therapeutic setting and Process. in The Handbook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therapy: psychoanalytic approaches.   London: Routledge.

 

5/8

第八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兒童心理分析與心理治療:技巧

·         分析師/兒童心理治療師在診療室裡與兒童在診療室裡互動時,要如何保持中立?如何留白?

·         當兒童病人要分析師/治療師一起玩遊戲時,分析師怎麼辦?

·         對兒童病人的詮釋語言?

 

必讀文本:

·         Rustin, M (1982). “Finding a Way to the Chil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8, 145-150.

·         Shuttleworth, A. (1984). Finding A Link: From Thinking at to Thinking with a Chil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10 (1): 105 – 119.

5/22

第九堂

9.00 – 10.15

授課:樊雪梅

兒童分析/心理治療:與父母諮詢

·         什麼時候,兒童心理治療師需要提供父母諮詢服務?

·         為什麼兒童在接受心理治療或分析時,父母接受晤談有其必要性?

 

必讀文本

·         Rustin, M. (1999). Work with parents. in The Handbook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therapy: psychoanalytic approaches. London: Routledge

 

5/22

第十堂

10.30 – 11.45

授課:林玉華

母嬰心理諮詢/晤談: 當生病的孩子是個嬰兒時?

·         沒有語言的嬰兒只能透過生病、睡眠出問題來表達不適。既是無語言,治療師/分析師如何與嬰兒溝通?

必讀文本:

·         Fraiberg, S., Adelson, E., & Shapiro, V. (1975). Ghosts in the nursery: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impaired infant-moth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14(3), 38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