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嬰兒觀察團體(學會推薦)

學會推薦的嬰兒觀察團體

(2023年2月14日更新)


【請注意】以下非本學會主辦之活動,請逕洽開課單位,收費、學分及其他事宜均由開課單位處理。


小組名稱:嬰兒觀察
帶領人:林玉華
時間:每週四晚上
地點: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95號十樓
說明:已報名額滿。將視情況另開其他時段小組。若有興趣者仍可請將簡歷以電子郵件寄送林玉華。

聯絡方式:yhclin928@gmail.com


小組名稱:嬰兒觀察團體(現場)

帶領人:甄家明
時間:每週六上午10:00-11:15
地點:台北市東門站附近
說明:目前已額滿,若有興趣詢問詳情請以電子郵件聯絡甄家明並附簡歷
聯絡方式:purist.zhen@gmail.com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理論與實務系列之三: 溫尼考特+當代克萊恩

2023 理論與實務系列之三:溫尼考特+當代克萊恩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

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系列講座


理論與實務系列之三: 溫尼考特+當代克萊恩

溫尼考特和當代克萊恩學派的分析師將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精緻化,並運用於臨床工作上,讓原本難以分析的僵局得以思考與解套。本期課程是一段充滿機智與情感的學習之旅,可以一覽大師們如何描繪人類透過追尋客體所建立起的表徵世界裡,總是不斷上演著內在世界的戲碼,以及外在客體與內在幻想的交織又能如何塑造每個人獨特的命運與人格樣貌。


日期:2023年3月-2023年7月 共十周

時間:週六上午9.00–10.15; 10.30–11.45

對象:心理衛生相關專業人員及相關科系之學生等。

地點:達文西會議室。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6號6樓

費用:15000 會員/學生:12000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nEX2thJo5bxVzyWK8


日期

參考文獻

主講人

2023

3. 4

9:00-10:15 當代克萊恩總論

contemporary Kleinian

本堂課將概覽克萊恩於1960年過世後的克萊恩學派主要概念之發展,包括伊底帕斯新解、不在的客體與象徵、投射-認同、偏執分裂位置及憂鬱位置之外、潛意識幻想,等等,以及受克萊恩影響至深的分析師們在這些領域的貢獻。

 10:30-11:45 D.W. Winnicott

關於嬰兒的心智發展,從小兒科醫師到精神分析師的Winnicott提出了有別於克萊恩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Winnicott闡述了他對嬰兒剛出生時與母親仍融為一體(oneness),的看法,並強調嬰兒在與母親分離的過程中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的發展與幻想之間的關聯。 

閱讀文獻:
l   Winnicott, D.W. (1945). 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 IJPA, 26:137-143 

參考文獻:
l   Winnicott, D.W. (1960). 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 IJPA, 41:585‐595

樊雪梅

 

 

 

 

許宗蔚

3.11

D. W. Winnicott  9:00-10:15

過渡空間與過渡客體Winnicott重要概念之一,描述了嬰兒在幻想中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介於外在現實與內在現實之間的過渡空間,藉以逐步度過與母親分離的過程。

 閱讀文獻:
l   Winnicott, D.W. (1971)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In Playing and Reality (pp. 1-34). London: Routledge. 

參考文獻:
l   Winnicott, D.W. (1971) ‘Playing: Creative Activity and the Search for the Self’. In Playing and Reality (pp. 71-86). London: Routledge.

D. W. Winnicott  10:30-11:45

Winnicott描述嬰兒如何從早期與客體融合的狀態中,在使用客體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體,並因而發現客體(即外在現實)的存在,進而發展出使用這個世界的能力。 

閱讀文獻:

l   Winnicott, D.W. (1968) ‘The Use of an Object and Relating through Identifications’. In Playing and Reality (pp. 115-127). London: Routledge. 

參考文獻:

l   Winnicott, D.W. (1969) ‘The Use of an Object in the Context of Moses and Monotheism’. In D.W. Winnicott, 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Eds. C. Winnicott, R. Shepherd, and M. Davis (pp. 240-246), London: Karnac, 1989.

許宗蔚

4. 8

Herbert A. Rosenfeld

天生的同理心和好奇心讓Rosenfeld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和情感世界。他深信診療室中無法被突破的「僵局」,常常跟分析師無法理解病患透過負向移情所傳遞的訊息而呈現的反應有關。他主張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有這個患者的健康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閱讀文獻: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心靈工坊。第一章&第六章

參考文獻:

l   Rosenfeld (1964). On the Psychopathology of Narcissism a Clinical Approach. IJPA., (45):332-337
l   Rosenfeld (1971). A Clinical Approach to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Instinct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ggressive Aspects of Narcissism. IJPA., (52):169-178

林玉華

4. 22

Wilfred R. Bion

9:00-10:15

本堂課將闡述深受佛洛依德及克萊恩影響的 Bion 於治療精神分裂病患多年後,提出,人內在有精神病性人格及非精神病性人格部分,並描述這兩者之互動如何影響人心智運作功能(思考能力)。此觀點延續並拓展了克萊恩所提出的「偏執分裂位置」,對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及實務貢獻極深。

 閱讀文獻

l W. Bion (1957).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sychotic from the Non-Psychotic Personalities. Int. J. Psychoanal., (38):266-275.

Wilfred R. Bion

10:30-11:45

透過分析精神分裂症病患的經驗,Bion建構出其獨特的思考理論,認為思考是一種試圖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且是一種情感性的經驗,而思考能力的發展則是早期時嬰兒跟母親情感上互動的結果。Bion並進而提出涵容理論(the theory of containment),成為Bion影響當代精神分析另一重要論述。 

閱讀文獻

l   Bion, W.R. (1962) A theory of thinking, in Second Thoughts, London: Heinemann. P. 110-19

參考文獻

l   Bion, W.R. (1962)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London: Karnac.

樊雪梅

 

 

 

 

 

 

 

許宗蔚

5. 13

Hanna Segal

Segal的重要貢獻之一是開展與精神病性病人的精神分析工作。她闡述了此族群在象徵形成上的困難,對比了象徵等同與象徵形成的差異,並描述了象徵等同與病態性的投射性認同之關聯。

 閱讀文獻

l   Segal, H. (1950) ‘Som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of a Schizophren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1, pp. 268–278.
l   Segal, H. (1956) ‘Depression in the Schizophren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7, pp. 339–343.
l   Segal, H. (1957) ‘Notes on Symbol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8, pp. 391–397.

翁欣凱

5. 27

John Steiner

Steiner 的臨床工作進一步拓展了克萊恩的投射認同、偏執分裂位置與憂鬱位置等理論。本週簡介他所提出的心智組織(Mental organisation)與精神避難所(Psychic retreat)等概念,並舉實例說明「以分析師為中心的詮釋 analyst-centered interpretation」在兒童心理治療中,如何為一些情感思考能力極為受限的兒童,提供心智發展的希望。

閱讀文獻
l   Steiner, J. 1992).Patient-centered and analyst centered interpretations: some implications of “containment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Psychoanalytic Enquiry. 14, 406-422.

甄家明

6. 10

Ron Britton

繼承自佛洛伊德與克萊恩的伊底帕斯概念,Britton繼續從臨床案例研究,探討潛意識裡的各種三角關係幻想,進一步闡述伊底帕斯情結與憂鬱位置的關聯。

 閱讀文獻
l   Britton, R. (1989). The Missing Link: Parental Sexuality in the Oedipus Complex. IJPA: (54):83-101
l   Britton, R. (1992). "The oedipal situation and the depressive position". in In R. Anderson (Ed.), Clinical lectures on Klein and Bion (pp. 34–45). Tavistock/Routledge.

陳煥昭

7. 1

 

Betty Joseph

本節課介紹 Betty Joseph 提出反移情在分析中的應用。反移情一開始被佛洛依德視作是阻礙治療的,但後來,它在病人與分析師的潛意識溝通上的重要意義漸漸被看到。

閱讀文獻

l   Joseph B. (1975). Patient who is difficult to reach. in E. Bott Spillius (ed.) Melanie Klein Today, vol. 2, Mainly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1988), 48-60
l   Joseph, B. (1985). Transference: the total situation. IJPA, 66: 47-54

魏秀年

7. 8

 

E. Bick & O'shaughnessy

本節課介紹Esther Bick O’Shaughnessy 提出的重要理論例如缺席的客體次級心理皮膚。以及她們在兒童心理治療的訓練與發展中扮演的角色。

 閱讀文獻

        O’Shaughnessy E. (1964). The absent object. I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1:34-43
        Bick, E. (1968). The experience of the skin in early object relations. IJPA. 49:484-86

魏秀年

7. 22

 

當代克萊恩學派兒童心理治療師
Contemporary Kleinian Child Psychotherapists


倫敦Tavistock中心多年來傳承克萊恩思想,成為精神分析取向兒童心理治療的重鎮,臨床工作在此的蓬勃發展,讓從前被認為無法被治療的兒童與青少年,有了被理解、治癒的可能性。本期最後一堂課將挑選幾位指標性人物,包括Donald MeltzerIsca Wittenberg, Anne Alvarez, Gianna Williams, Magot Waddell, Lisa Miller等人,提供入門導覽,簡述這群治療師對精神分析理論與治療技巧所做出的貢獻,並分享講師們在英國受訓時與其中數人互動、被督導的第一手經驗。

l   本週無參考文獻

甄家明、

陳煥昭



講師群簡介:(授課序)

樊雪梅 博士
兒童精神分析師(IPA)
成人精神分析師(BPaS, IPA)
英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兒童心理治療博士(UEL & Tavistock and Portman Foundation Trust)

許宗蔚 醫師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
Tavistock Centre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實習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秘書長

林玉華 博士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兒童暨成人精神分析師
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前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

翁欣凱  臨床心理師
英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甄家明  臨床心理師
英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臺灣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陳煥昭  醫師
英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

魏秀年  臨床心理師
英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臺灣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2022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育嬰室的天使與幽魂——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中的父母工作

育嬰室的天使與幽魂——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中的父母工作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 ~D. W. Winnicott~

嬰兒首先從母胎中出生,然後從母親的心智中,再度出生。

這兩度出生的歷程如何展開?母嬰之間錯縱複雜的相互作用又如何影響嬰幼兒心智世界的發展?隨著嬰兒的長大,徘徊在依賴與獨立之間的青少年跟其父母親之間環環相扣的動力又如何再度展開?

心理治療師在診療室內,如何創造思考空間,迎向母嬰之間最原始的情緒衝擊?本研討會將以實例描繪嬰幼兒、學齡期兒童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中,父母工作的種種樣貌。

【報名網頁】 https://reurl.cc/YXMK94


【課程資訊】
主辦:臺灣兒童青少年⼼理治療學會
時間:2022年12⽉18⽇(星期⽇)上午09:00~下午4:30
地點:   淡江大學城區部 -D206教室 (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99巷5號  )
對象:兒童青少年及家庭⼯作的專業⼈員及相關科系之學⽣等。
限額:100⼈
費⽤:2,500元, 會員及學⽣優惠 2000元。 (學⽣報名後需要mail學⽣證或在學證明給主辦單位)

★臨床⼼理師、諮商⼼理師、社⼯師、精神科醫師(含兒青醫師)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活動流程】
上午
08:3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場致詞(許宗蔚醫師)
09:10~10:25   父母工作概論(翁欣凱心理師)
10:25 ~10:45  中場休息
10:45 ~12:00  與學齡前嬰幼兒的父母工作:精神分析思考(陳煥昭醫師)

12:00~13:30 午餐時間(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下午
13:30 ~14:45   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中的父母工作(甄家明心理師)
14:45~15:05   中場休息
15:05~16:20   綜合討論(林玉華博士、魏秀年心理師)
16:20 ~16:30  結束致詞(許宗蔚醫師)


【課程一】父母工作概論

不論是在評估階段還是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開始後,父母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講者將介紹父母工作在英國發展的歷史,並分享一些兒童治療師具有啟發性的思路,作為父母工作這個充滿挑戰,並相當有彈性的工作方式之基礎。

*參考文獻*

Tsiantis, J. (2000) "Introduction" in Tsiantis, J. (ed,) Work with Parents-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ge range: xvii-xxix

🌟翁欣凱  講師 🌟 臺灣臨床心理師 英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師協會海外會員 目前執業於啟宗心理諮商所



【課程二】與學齡前嬰幼兒的父母工作:精神分析思考

期待每個孩子都健康順利長大的時候,有一些學齡前嬰幼兒,還是會需要進入心理健康、以及早期療癒裡尋求協助。不論是餵食、睡眠、情緒或行為問題,或是跟發展與親職照顧的議題,對孩子與家庭來說,都不會是容易的歷程。

如同溫尼考特(Winnicott)指出的,嬰幼兒依賴被照顧(通常是被父母)才能存活在世界上;而傅萊伯格(Fraiberg)在失調的母嬰關係中,看到主要照顧者不免受到自己過去的影響,不僅是自己小時候被餵養的經驗、還包括在家族裡代代相傳的潛意識經驗,如同陰魂不散地圍繞著嬰幼兒的餵養過程裡。在這一節,希望跟大家一起討論與思考,在學齡前兒童的心理治療介入中,除了直接提供孩子個別心理治療的選項之外,如何協助父母去理解,圍繞在照顧嬰幼兒這件事,關於孩子、親子關係、父母本身、以及在家族與社會體系下,還可以有著怎樣的思考。

*參考文獻*

Fraiberg, S; Adelson, E & Shapiro, V. (1975). "Ghost in the Nursery: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Impaired Infant.”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14(3): 387-421.

🌟陳煥昭 講師 🌟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英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 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師協會海外會員 臺北市昱捷診所診所醫師


【課程三】 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中的父母工作

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穩定與成功,常常取決於結構紮實、目標清楚的父母工作。講者將再以Margaret Rustin的文章出發,摘要父母工作的對象、進行方式、與常見目標,並分享和兒童父母、青少年父母工作的兩則故事。

*參考文獻*
Rustin, M. (1998) "Dialogues with parent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24:2, 233-252, DOI: 10.1080/00754179808414815


🌟甄家明 講師 🌟
臺灣臨床心理師
英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師協會海外會員
目前執業於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

【課程四】綜合討論


主持人:林玉華 臺灣臨床心理師 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兒童精神分析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傳心心理治療所所長

主持人:魏秀年 臺灣臨床心理師 英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師協會海外會員 普台小學輔導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