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2022 理論與實務基礎系列講座(兩年四期)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

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基礎系列講座(兩年四期)

內容介紹:

佛洛伊德是第一位將人類潛意識當作研究對象來探索,並形成一套心智論述的科學家。一百多年來,精神分析的傳統,從理論論述中逐漸歸納出實務工作的原理原則,而臨床實務又再次豐盈了心智理論的深度。英國精神分析傳統更發現了探測診療室裡潛意識活動的儀器 — 分析師本身、移情與反移情 — 進一步推動了精神分析做為一項心理治療方法的發展。

本系列課程透過重訪原典,希望帶領對精神分析取向有興趣的臨床工作者、學生及老師們浸潤在大師們的經典原作與思想中,體驗潛意識之奧妙。講師群均來自英國克萊恩學派訓練傳統,將以此角度解析佛洛伊德的學說,及其如何影響費倫齊、亞伯拉罕,啟發梅蘭妮克萊恩的理論與實務創見,並綜覽溫尼考特、嬰兒觀察法創始人碧克,以及其他當代克萊恩學派的重要人物對於精神分析理論及臨床治療的嶄新視野與洞見,進而形塑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思考與樣貌。

在系列課程的最後一期,我們將帶學員從心智是如何誕生、人格是如何養成、每個階段的掙扎與成熟是如何發生,試著依循人性成長的軌跡,統整精神分析做為一門心智發展理論的重要概念。

 

理論系列課程規劃(每期8-10堂):

 時間:隔週星期六上午 9:00-12:00


20223月—20227 月:佛洛依德、費倫齊、亞伯拉罕

聚焦「臨床上的佛洛伊德」,帶領學員回顧早期精神分析診療室裡對人類心智歷程所進行的觀察,以及據此發展出的心智運作與心智發展理論。課程並包含亞伯拉罕、費倫齊兩位精神分析重要人物的學說。

 

20229—20231月:梅蘭妮·克萊恩

克萊恩相信,精神病式焦慮源於人類天生的早期焦慮。透過閱讀其著作,我們得以一窺克萊恩如何以佛洛伊德理論為基礎,深入探究兒童心智發展與兒童成人精神病理的成因,提出潛意識幻想、偏執分裂與憂鬱心理位置及兒童分析技巧等概念,開創當代精神分析的嶄新道路。

 

20233—20237月:溫尼考特、當代克萊恩

溫尼考特和當代克萊恩學派的分析師將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精緻化,並實際運用於臨床工作上,讓原本難以分析的僵局得以思考與解套。本期課程是一段充滿機智與情感的學習之旅,可以一覽大師們如何描繪人類透過追尋客體所建立起的表徵世界裡,總是不斷上演內在世界的戲碼,以及外在客體與內在幻想的交織又能如何塑造每個人獨特的命運與人格樣貌。

 

20239月—20241月: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發展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能對生命產生熱情,發展出健康的好奇心、豐富的想像力與安全的親子人際關係?在兩年課程的總結中,我們將追本溯源,依循人性成長的軌跡,探討心智的誕生及人格的養成在每個發展階段的掙扎與成熟是如何發生的。

 


講師群簡介:(授課序)

樊雪梅 博士
兒童精神分析師(IPA
成人精神分析師(BPaS, IPA
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兒童心理治療博士(UEL & Tavistock and Portman Foundation Trust

林玉華 博士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兒童暨成人精神分析師
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前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

許宗蔚 醫師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
Tavistock Centre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實習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秘書長

陳煥昭  醫師
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

甄家明  臨床心理師
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臺灣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魏秀年  臨床心理師
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臺灣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翁欣凱  臨床心理師
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ACP, UK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課程簡章與報名連結:

第一期報名開始:
https://forms.gle/nbs4KLEem1C3B8taA

2022理論與實務基礎系列講座:第一期 重返佛洛伊德 Re-visiting Freud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

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務基礎系列講座

 

第一期 重返佛洛伊德 Re-visiting Freud

本期課程聚焦「臨床上的佛洛伊德」,帶領學員回到佛洛伊德在診療室裡對人類心智歷程所進行的觀察,以及據此發展出的心智運作與心智發展理論。課程並包含亞伯拉罕、費倫齊兩位精神分析重要人物的學說。本期所選讀的文獻皆為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工作的重要基石,期待學員立足其上,讓臨床工作有所依歸。

佛洛伊德:八個週六,共十六堂課

亞伯拉罕 & 費倫齊 兩個周六,共四堂課

 

課程大綱:

日期/時間

課程主題與大綱

講者

3/12

9.00-10.15

Breuer & Freud. 1893. On the psychical mechanism of hysterical phenomena: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 1893;

精神分析之父如何展開探究潛藏心智運作之起源

樊雪梅

3/12

10.30-11.45

Freud, S. 19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Chapter 2

夢是通往潛意識之皇家大道;我們無法知曉,但卻決定著我們的感覺及行動的潛在心智運作

林玉華

3/26

9.00-10.15

Freud, S. 19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Chapter 7.

探索夢的作為讓我們明白了人潛意識運作的過程

樊雪梅

3/26

10.30-11.45

Freud, S. 1905[1901].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Dora).

讓佛洛依德念念不忘的病人,開啟他對診療室裡情感轉移的洞見。

許宗蔚

4/9

9.00-10.15

Freud, S. 1905.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吾道一以貫之:精神分析無他,「性」而已矣的年代

「性驅力」作為人一切情感及行為的驅動力,發展的爆發點

樊雪梅

4/9

10.30-11.45

Freud, S. 1909. Analysis of a phobia in a five-year-old boy.

兒童分析之始:五歲孩童的性發展、性幻想如何促發焦慮、形成症狀

林玉華

4/23

9.00-10.15

Freud, S. 1910. 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

藝術大師的創作生命與其內在世界的呈現;認同

樊雪梅

4/23

10.30-11.45

Freud, S. 1909. Notes upon a case of obsessional neurosis.

強迫症患者之潛意識心智運作方式:症狀是一種防衛,是為了保存客體關係

林玉華

5/14

9.00-10.15

Freud, S. 1914. On narcissism.

理論的創見:慾力灌注於自身時

樊雪梅

5/14

10.30-11.45

Freud, 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認同(以保存失喪的客體)及慾力的迴返如何將人鎖在一個他人觸及不到的世界Karl Abraham 對這篇文章的貢獻非常大,他提出憂鬱與口慾的關係。

許宗蔚

5/28

9.00-10.15

Freud, S. 1920.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人不只求生,也求死?!享樂原則無法解釋的心智現象

樊雪梅

5/28

10.30-11.45

Freud, S. 1923. The ego and the id.

意識與潛意識之外的另一個心智向度:自我、本我、超我及其運作

許宗蔚

6/11

9.00-10.15

Freud, S. 1924 [1923]. Neurosis and psychosis.

心智與現實之間的衝擊:心智如何因應外在現實及精神現實的衝擊。

樊雪梅

6/11

10.30-11.45

Freud, S. 1924.  The economic problem of masochism.

當痛苦成了一種享受?!人求苦之由來?

林玉華

6/25

9.00-10.15

Freud, S. 1937. 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

分析之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精神分析治療被納入病人的防衛組織、病態組織,成為其症狀時

樊雪梅

6/25

10.30-11.45

Freud, S. 1940 [1938]. Splitting of the ego in the process of defence.

拒認:我不願意接受我意識已經知曉的真相;站在知識的對立面而行。

許宗蔚

7/9

9.00-10.15

亞伯拉罕對Freud發展「憂鬱現象裡的口慾認同」理論的影響。

Freud, 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認同(以保存失喪的客體)及慾力的迴返如何將人鎖在一個他人觸及不到的世界。

Karl Abraham 對這篇文章的貢獻非常大,他提出憂鬱與口慾的關係。參見Freud 與他之間的書信往來。

Abraham, K. (1915/03/31) 回覆Freud的信。Freud將《哀悼與憂鬱》手稿寄給Abraham看。Abraham提出他的看法,其中提到憂鬱現象的「口慾認同」,是日後理論發展的重點。

樊雪梅

7/9

10.30-11.45

Ferenczi Klein的影響:1914年開始,Klein接受Ferenczi的分析。Ferencsczi是個在精神分析發展史中,備受爭議的人物。他促成了布達佩斯醫學院開設精神分析課程,同時也是第一位,可能也是唯一一位被學生票選為教授的大學教師。他於1933年過世,過世前發表的論文,成為理解童年性創傷的經典。

Ferenczi, S. (1933/1949). Confusion of the Tongues between Adults and the Child (The Language of Tenderness and of Passion) Int. J. Psycho-Anal., 30:225-230. On Pep website.

林玉華

7/23

9.00-10.15

克萊恩在柏林接受Abraham 的督導,而後接受他分析,對克萊恩有深遠的影響;而克萊恩在柏林精神分析診所接的兒童個案,也對Abraham 有直接的思想上的衝擊,因為他在克萊恩所分析的兒童素材裡,看見了支持他並開拓他思考的臨床證據。

Bentinck van Schoonheten, A. (2018) The meeting of Karl Abraham and Melanie Klein and what ensued. Published in British Psychoanalytic Society Bulletin. 17th Jan. 2018, presenting at the scientific meeting at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in London.

樊雪梅

7/23

10.30-11.45

AbrahamKlein 的影響柏林作為20世紀初精神分析發展的熱點承先啟後

Abraham, K. (1924). ‘A Short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ido in the Ligh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elected Papers of Karl Abraham (London; Hogarth Press), pp. 418-501. 

母親在心智發展上的重要性。兒子對母親的依戀及情結。

May, U. (2019).  In conversation: Freud, Abraham and Ferenczi on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1915-1918). IJPA, 100: 1, 77-98

林玉華

 

授課日期與時間:

20223/12, 3/26, 4/9, 4/23, 5/14, 5/28, 6/11, 6/25, 7/9, 7/23

週六上午9.00-10.1510.30-11.45,每次兩堂,共十週

 

費用:15,000  會員/學生優惠價12,000

*課程開始後將不接受退費


課程簡章與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nbs4KLEem1C3B8t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