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理論與實務系列之三:溫尼考特+當代克萊恩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
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系列講座
理論與實務系列之三: 溫尼考特+當代克萊恩
溫尼考特和當代克萊恩學派的分析師將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精緻化,並運用於臨床工作上,讓原本難以分析的僵局得以思考與解套。本期課程是一段充滿機智與情感的學習之旅,可以一覽大師們如何描繪人類透過追尋客體所建立起的表徵世界裡,總是不斷上演著內在世界的戲碼,以及外在客體與內在幻想的交織又能如何塑造每個人獨特的命運與人格樣貌。
日期:2023年3月-2023年7月 共十周
時間:週六上午9.00–10.15; 10.30–11.45
對象:心理衛生相關專業人員及相關科系之學生等。
地點:達文西會議室。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6號6樓
費用:15000 會員/學生:12000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nEX2thJo5bxVzyWK8
日期 |
參考文獻 |
主講人 |
2023年 3. 4 |
9:00-10:15 當代克萊恩總論 contemporary Kleinian 本堂課將概覽克萊恩於1960年過世後的克萊恩學派主要概念之發展,包括伊底帕斯新解、不在的客體與象徵、投射-認同、偏執分裂位置及憂鬱位置之外、潛意識幻想,等等,以及受克萊恩影響至深的分析師們在這些領域的貢獻。 10:30-11:45 D.W. Winnicott 關於嬰兒的心智發展,從小兒科醫師到精神分析師的Winnicott提出了有別於克萊恩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Winnicott闡述了他對嬰兒剛出生時與母親仍融為一體(oneness),的看法,並強調嬰兒在與母親分離的過程中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的發展與幻想之間的關聯。 閱讀文獻: 參考文獻: |
樊雪梅
許宗蔚 |
3.11 |
D. W. Winnicott 9:00-10:15 「過渡空間與過渡客體」為Winnicott重要概念之一,描述了嬰兒在幻想中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介於外在現實與內在現實之間的過渡空間,藉以逐步度過與母親分離的過程。 閱讀文獻: 參考文獻: D. W. Winnicott 10:30-11:45 Winnicott描述嬰兒如何從早期與客體融合的狀態中,在使用客體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體,並因而發現客體(即外在現實)的存在,進而發展出使用這個世界的能力。 閱讀文獻: l
Winnicott,
D.W. (1968) ‘The Use of an Object and Relating through Identifications’. In Playing
and Reality (pp. 115-127). London: Routledge.
參考文獻: l
Winnicott,
D.W. (1969) ‘The Use of an Object in the Context of Moses and Monotheism’. In
D.W. Winnicott, 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Eds. C. Winnicott, R.
Shepherd, and M. Davis (pp. 240-246), London: Karnac, 1989.
|
許宗蔚 |
4. 8 |
Herbert A. Rosenfeld 天生的同理心和好奇心讓Rosenfeld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和情感世界。他深信診療室中無法被突破的「僵局」,常常跟分析師無法理解病患透過負向移情所傳遞的訊息而呈現的反應有關。他主張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有這個患者的健康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閱讀文獻: 參考文獻: l Rosenfeld (1964). On the Psychopathology of Narcissism a
Clinical Approach. IJPA., (45):332-337
l Rosenfeld (1971). A Clinical Approach to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Instinct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ggressive Aspects of Narcissism. IJPA., (52):169-178 |
林玉華 |
4. 22 |
Wilfred R. Bion
9:00-10:15 本堂課將闡述深受佛洛依德及克萊恩影響的 Bion 於治療精神分裂病患多年後,提出,人內在有精神病性人格及非精神病性人格部分,並描述這兩者之互動如何影響人心智運作功能(思考能力)。此觀點延續並拓展了克萊恩所提出的「偏執分裂位置」,對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及實務貢獻極深。 閱讀文獻 l W. Bion (1957).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sychotic from the Non-Psychotic
Personalities. Int. J. Psychoanal., (38):266-275.
Wilfred R. Bion 10:30-11:45 透過分析精神分裂症病患的經驗,Bion建構出其獨特的思考理論,認為思考是一種試圖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且是一種情感性的經驗,而思考能力的發展則是早期時嬰兒跟母親情感上互動的結果。Bion並進而提出涵容理論(the theory of containment),成為Bion影響當代精神分析另一重要論述。 閱讀文獻 l
Bion,
W.R. (1962) A theory of thinking, in Second Thoughts, London:
Heinemann. P. 110-19
參考文獻 l
Bion,
W.R. (1962)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London: Karnac.
|
樊雪梅
許宗蔚 |
5. 13 |
Hanna Segal Segal的重要貢獻之一是開展與精神病性病人的精神分析工作。她闡述了此族群在象徵形成上的困難,對比了象徵等同與象徵形成的差異,並描述了象徵等同與病態性的投射性認同之關聯。 閱讀文獻 l Segal, H. (1950) ‘Som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of a Schizophren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1,
pp. 268–278.
l Segal, H. (1956) ‘Depression in the Schizophren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7, pp. 339–343. l Segal, H. (1957) ‘Notes on Symbol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8, pp. 391–397. |
翁欣凱 |
5. 27 |
John Steiner Steiner 的臨床工作進一步拓展了克萊恩的投射認同、偏執分裂位置與憂鬱位置等理論。本週簡介他所提出的心智組織(Mental organisation)與精神避難所(Psychic retreat)等概念,並舉實例說明「以分析師為中心的詮釋 analyst-centered interpretation」在兒童心理治療中,如何為一些情感思考能力極為受限的兒童,提供心智發展的希望。 閱讀文獻 |
甄家明 |
6. 10 |
繼承自佛洛伊德與克萊恩的伊底帕斯概念,Britton繼續從臨床案例研究,探討潛意識裡的各種三角關係幻想,進一步闡述伊底帕斯情結與憂鬱位置的關聯。
|
陳煥昭 |
7. 1
|
Betty Joseph
本節課介紹 Betty Joseph 提出反移情在分析中的應用。反移情一開始被佛洛依德視作是阻礙治療的,但後來,它在病人與分析師的潛意識溝通上的重要意義漸漸被看到。 閱讀文獻 l Joseph
B. (1975). Patient who is difficult to reach. in E. Bott Spillius (ed.)
Melanie Klein Today, vol. 2, Mainly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1988), 48-60
l Joseph, B. (1985). Transference: the total situation. IJPA, 66: 47-54 |
魏秀年 |
7. 8
|
E. Bick &
O'shaughnessy 本節課介紹Esther Bick 與 O’Shaughnessy 提出的重要理論,例如:缺席的客體,次級心理皮膚。以及她們在兒童心理治療的訓練與發展中扮演的角色。 閱讀文獻 ●
O’Shaughnessy E. (1964). The absent
object. I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1:34-43
● Bick, E. (1968). The experience of the skin in early object relations. IJPA. 49:484-86 |
魏秀年 |
7. 22
|
當代克萊恩學派兒童心理治療師
l
本週無參考文獻 |
甄家明、 陳煥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